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加入最愛 | 相關連結 | 聯絡我們 |
| English |
2021關節鏡醫學會冬季研討會
 
Home > PTNEWS 雙月刊


第 100 期 【 學習分享 】 居家復健之我見
9


居家復健之我見
作者:帥哥小吳

居家復健,是復健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可以協助治療復健效果的延續及功能化,進而延續發展為社區復健。居家復健,是治療師的責任與職責,也是除了醫院外另一個值得治療師投入的服務場域。在醫院,多半以治療為出發點及考量,較少思考也無從瞭解個案回家能否實際應用與使用於日常生活中。治療師在醫院服務,容易產生一些迷思。認為治療師的介入會讓個案更進步,個案繼續到醫院治療就一定會進步,或是認為要不斷的治療才能維持個案一定的功能。事實上,這些想法與觀念可能是讓個案無法回歸家庭與回歸社區的阻礙,因為他需要一直到醫院重複治療活動。但是,事實上個案(或長者)需要的是生活而非就醫,所以應該透過居家復健模式,讓個案能夠在家裡過生活,在社區過生活,而不是經常到醫院過生活。因為,生活不應僅只是就醫,生活應該是有喜樂、有創意、有盼望,而不是天天往返於醫院而已。
治療師的使命,除了幫助個案有所進步外,另一項使命應該是讓受照顧者或是照顧提供者都能更加享受復健治療過程。實際參與居家復健的服務,讓我對此有很深刻的感受。植物人、疑似植物人或是極嚴重的失智症者,他們對於外界並非真的完全沒有反應,以往我們提供復健時多只重視關節活動度,甚至可能求好心切的過度拉扯,造成患者極度的疼痛,但是我們經常忽視這個問題,因為誤認為他們沒有感覺,或是認為他們不會進步所以不值得復健介入;因為我們未曾注視他的眼神及說話的眼睛。
我曾經遇到一位個案,原被轉介單位的醫師訪視認為他沒有復健的必要性,因為她不會進步了,長照管理專員仍然希望個人加以訪視協助。在居家復健第4次結束時,我向她說:「阿嬤再見!」,結果她竟然可以舉起手跟我再見。雖然,這在外人來看沒什麼,但是對一個極重度失智者他能對外界有反應,能與外界有所互動是很有意義的事,對家屬而言也是極大的鼓舞。因為,患者從無互動到有互動,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為似植物人或植物人個案提供居家復健服務,我常會把家屬帶到個案身旁,請他們留意看個案的眼睛,我常比喻他們就像「大大的小孩」一樣,必須藉由他們的眼睛去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與感受,雖然他們沒有辦法言語表達,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感情及知覺。所以在幫他們做關節活動時,應該要尊重他們,不要過度勉強,讓他們享受復健過程也很重要。因此,我在帶領家屬進行關節活動運動、轉位、照顧時,都會提醒他們動作要輕柔,盡可能不要造成個案太大的疼痛。
每每對個案說再見時也是我最掙扎的時候,看見他們眼中不捨的淚光,這份感動就是讓我們治療師願意投身於居家復健的動力,不斷地幫助個案能夠在家裡受到更好的生活與照顧品質。居家復健的目的不在於讓個案進步多少,不在於個案有沒有進步的空間,甚至個案因老化而退步;而是在於如何讓個案以現有狀況能生活的更好,包括可活動及不可活動、有意識及無意識、或無言語及可言語的老年人或植物人。所謂生活的更好,就是不要讓他們淪落為「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讓他們有自尊的活著、快樂的迎向死亡,「努力的過生活」。所以,我們必須重新省思,復健不是讓個案自發病後就長期在醫院治療及自然消失,應該要幫助他回歸家庭、回歸社區。居家復健是以「終結治療為出發點」、以「恢復平常生活」為依歸、以日常生活展開恢復「健康的身體」,既回歸生活者的身份。社區復健、機構復健及安寧復健也是我們未來要關切推動的服務,讓個案從生至死無時無刻在「發揮最大的功能潛力」能得到該有的生命尊嚴,更是復健服務既專業又人本的最高展現。讓我們一起架構「人性的生活」及「寶貝長者」。





 
 




公會Logo下載

台灣物理治療所地圖

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