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加入最愛 | 相關連結 | 聯絡我們 |
| English |
2021關節鏡醫學會冬季研討會
 
Home > PTNEWS 雙月刊


第 100 期 【 PT視窗 】 長期照護與復健專業團隊
7


長期照護與復健專業團隊
作者:吳銘堂 物理治療師
     人口高齡化必然產生長期照護需求的增加,如何有效益的提供服務是在建立服務模式時必然要考量的問題。其中,跨專業團隊是可能的服務模式之一。
     基於照護可近性及成本效益考量,不宜將許多專業人員整合在一起,卻又分別提供專業服務。跨專業團隊是合作性的團隊,而非競爭性的團隊。團隊要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培養成員間各專業的基本照護概念及技巧,大家能固定時間聚集溝通、討論,盡可能淡化成員專業背景,強調彼此合作與學習,即所謂的「不同專業,共同學習」。每個照護個案專業團隊都有「主導者」,一般性問題由第一線「主導者」服務處理,較困難的專業問題則轉介給適合的團隊專業成員銜接服務,如此,才不會浪費專業人力資源。例如居家復健服務,物理治療師可以處理簡單的吞嚥問題,較複雜的則轉介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提供服務。同樣的,語言治療師也可以教家屬基本的擺位與移位輔具使用。除了成本效益考量外,也避免個案長期接受不同專業人員的訪視,及具差異性的建議而無所依循,某些初級復健概念都可以教家屬執行,專業間更應彼此交流,讓每位治療師有能力提供所有復健面向的基本服務(次專科概念),讓服務更完整、更人性化又可以擴大服務。
     個人認為復健服務應該是一個網絡概念,包括治療復健、居家復健、社區復健、機構復健及安寧復健,服務的提供應具個案使用的可近性及方便性,不需家屬協助交通運載,而是就近個案本身既可以尋求到服務,藉由使所有長者的潛在功能得以發揮的概念,建構以復健為主軸的醫療、健康服務平台。治療師在醫院提供治療復健,離開醫院走入社區、家庭,則是提供更廣大需求的功能性復健。舉例而言,居家復健概念以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為主,社區復健則需考量更多互動功能如上街購物等。因為在醫院提供的是治療復健,治療師容易產生迷思,認為只要持續提供治療,個案就會有更進步的空間,因而通常較不會主動結束治療療程。治療師剛轉換到居家復健服務系統時,可能會有一樣的概念,認為只要治療師持續提供良好的專業服務,個案才可以持續的進步,是家屬(照護者)或居服員無可取代的觀念。治療師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應該是隔一段時間關心並協助照顧者或個案本身,依其病情或自然老化的結果,提供適切的復健建議及技巧,以提供個案優質的生活品質。在長照服務團隊中長照專員及居服員尤其重要,長照專員必須有能力判定服務需求,居服員可能是家屬或另聘的服務提供者則是直接提供照顧服務,需要接受在職教育與復健專業成員共同學習。
長照復健應該強調以「努力生活」恢復功能,而不以「治療再進步」為出發點。故而會思考如何因個案目前的狀況調整適切的動作及功能,而非死守正常的動作功能。如何應用輔具或是改變居家環境,雖然不是那麼好的動作,但是至少是有功能的且可以執行、可以做、可以過生活。考量方式必須以生活為出發點,而非像醫療體希望接近正常或盡可能正常的思考模式。以病人「不能再進步」為出發點,教導家屬或照顧者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提供支持,教導被照顧者如何使用現有能力執行生活功能,或建議適當輔具讓其能執行生活功能,這些都非常重要。不能因為個案「無法再進步」就放棄提供服務,或認為不需要服務,應該思考如何因著復健介入讓個案的生活品質更好。生活品質不是只有吃、喝、拉、屎,同時包括精神層面人際互動與家人關係。孩子會長大,能力可能會進步。老人會衰老,能力會退化甚至死亡,服務相對看不到未來。服務老人尤其需要心理治療師加入團隊,個案往生不需要繼續提供服務,服務成員心裡的創傷跟家屬一般同樣需要支持。
居家復健服務經驗中, 曾經有位獨居老人問我:「家裡的熱水器打不開,怎麼辦?」,這不在復健專業服務範圍內,然而卻是真實的生活問題需要被處理。轉念一想,我提議帶他一起下床找新電池,教他如何換電池,將居家功能融入治療,變成居家活動治療。另有一次,一對老夫婦自己居住在偏遠的鄉下,老先生便秘多日需要使用塞劑,沒有其他人可協助,我打電話請教護理師後,同樣提供協助。長照服務除了專業更需要以人本出發,視實際情況提供必要協助,有彈性與技巧的處理與應對,其中以心態與態度最重要,適當地拿捏分寸,過與不及都不好,這些我都尚在學習當中,最後以「寶貝現在的老人就是寶貝自己的未來 」期勉自己再接再厲,同時期待有更多治療師共同加入長期照護行列。




 
 




公會Logo下載

台灣物理治療所地圖

文字版